您好,欢迎来到高中生必备网!

加入收藏 高中生必备网手机版 最新资讯

生涯规划不是「选工作」,而是「经营人生」


  生涯规划不是「选工作」,而是「经营人生」。高中生必备网认为,「生涯发展」与「职业发展」其实不能画上等号的。下文为大家讲解下为何生涯规划是经验人生。

  离开校园、走进职场的第一天,许多人如此期待未来:28岁当组长、33岁升经理、36岁做副总⋯⋯然而,职涯,真的能够规画吗?工作,一定会顺利向上升迁吗?年轻时设定的目标,步入中年后依然会向往吗?
  1950年代前,「生涯发展」与「职业发展」几乎画上等号,在美国知名生涯发展学者唐纳‧舒伯(Donald Super)之后,才逐渐加入「自我发展」的概念。

  「生涯,统合了各种职业与生活角色,也是一连串有酬或是无酬职位的综合。除了职位外,还有很多和工作有关的角色。」他认为,生涯选择不只涉及工作,还与成长过程、学习经验、角色转变及环境变化有关。
  舒伯依据不同年龄的性格发展,将生涯发展分为5个阶段(如下图)。例如,24岁之前,我们对于自己未来想做什么、能做什么,都有许多想像;之后便开始发展工作能力、累积经验,渐渐稳定下来;45岁后进入再度创新或停滞的关卡,直到65岁退休。
  1980年代,舒伯发现,除了年纪,身分角色也会影响每个阶段的心态与行动,因而进一步画出「生涯彩虹图」(Life-Career Rainbow):最外圈是生活广度,包括成长期、探索期等7个阶段;往内则有儿童、学生、公民、工作者等6种角色。
  不同的角色就像彩虹的不同颜色,横跨人的一生。彩虹内圈呈现凹凸不平、长短不一,代表在该年龄阶段不同角色的分量。
  比如说,多数人在15∼24岁之间的主要身分是学生,因此有较多时间、较少限制来探索自我与世界。进入中年后,多数人同时身兼持家者和工作者的身分,必须在两者之间权衡。


  人生是一个个不同角色的串联,我们通常会在同一阶段拥有不同的演出「舞台」,意即生活空间──在家中是父母、在社区是公民、在学校是EMBA学生、在办公室是高阶主管。如果个人的能力与成熟度不足以应付这些角色间的转换,就会互相干涉与冲突。
  有些生涯发展学者认为,职涯发展阶段是不可逆的,一般人在青春期完成自我探索的阶段之后,就不会再探索了。

  舒伯并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生涯的抉择,是一个要花一辈子才能走完的历程,因为人们会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动,像是经济不景气、新科技的发明、组织转型等因素,而不断调整生涯目标,启动职涯的「迷你循环」。

  在变化快速的现代社会,职涯目标改变的状况非常普遍,舒伯将迷你循环视为个人加强成熟度、增加适应力、提升创造力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