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简历造假愈演愈烈,建立信用机制迫在眉睫(3)
西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王宗礼告诉记者,给简历“注水”,对于学生而言其实是一种非常冒险的行为。能力不是从一张纸上就可以看出来的,“注水”简历只能帮助大学生过求职的第一关,接下来还会面临笔试、面试等考验。更进一步地说,在决定录用之前,用人单位也很有可能向学校核对信息,当发现应聘学生在简历中造假后,最可能的后果就是应聘者被直接淘汰,得不偿失。 甘肃高新技术人才市场一杨姓部门负责人说,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对学生简历造假也呈放任心态,加上工作量大,审查难度大,在证明盖章时审查不严,给造假者可乘之机。 打“假”缺乏硬规则 西北师范大学法学系贾应生教授说,造假简历隐蔽性强,被发现的可能性小,即使被发现了,受到的惩罚也是表皮之痛。而大学生多因求职心切,忽略了诚信、道德和法规,这就导致了简历“注水”愈演愈烈。“目前我国还没有对大学生简历造假和单位虚假招聘的惩处性法律规定。”兰州栖云律师事务所律师王维军说,从法律层面上讲,大学生简历造假缺乏硬性的法律条文制裁,其后果最严重是被用人单位开除;对于用人单位的虚假招聘,就更无惩戒规定。就此问题,王律师建议,可以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就业政策对双方进行规范,建立大学生和企业的求职招聘信用机制,对学生造假取消一定资格,对企业假招聘行为进行经济处罚。 记者手记 简历“注水”就像传染病,在大部分求职者中“传染”开来。诚信缺失已危害到莘莘学子,建立社会诚信体系迫在眉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