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化工学院创建于1972年6月,原名湖北化工石油学院,隶属湖北省;1980年3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武汉化工学院,改由原化工部主管;1998年7月随着高校管理体制调整,学校划转到湖北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为主的体制。 学校位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中国光谷”中心,现有两个校区,占地1442亩,已有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面积13.30万平方米。学校拥有固定资产2.58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7000万元,拥有教学科研用计算机2096台及多台件具有先进水平的大型精密仪器和一套卫星接收设备。图书馆藏书52.75万册,中外文现刊1019种,并建有现代检索系统和电子图书阅览室。学校还建有科研中试基地,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测试中心,计算中心和网络中心。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373人,其中专任教师655人(副高以上职称388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336人)。各类学生总规模15200人,其中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0708人,高职生2548人,成教生1944人。学校建有11个学院、2系、1部和1个科研设计院,即化工与制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城市与环境建设学院、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文法系、外语系、体育部和化工研究设计院,与加拿大拉舍尔学院合作创办了武汉化工学院中加国际学院。 多年来,学校一直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中心任务,积极进行系统的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学校现已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管、理、经、文 5个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格局。目前,学校建有34个专业,与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分布于湖北省“十五”规划提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10个重点领域的7个领域;并已在化学工程与工艺、磷矿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离子体技术、新材料的开发与利用、新药合成与制药新工艺、新设备研制与开发、网络及自动化、人工智能技术、人才学与人力资源开发及经济管理等学科、专业方面成为湖北省人才培养和学科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经过多年努力,已建有化学工艺、化学工程、化工过程机械、材料学、矿务加工工程等7个省级重点学科,7个院级重点学科和3个硕士点;有等离子体化学与新材料和新型反应器及绿色化学工艺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微波等离子体应用技术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学校拥有一支300余人的专兼职科研队伍、有1个省级研究设计院、15个研究所、18个研究室、一个设计所、1个省级化工行业技术推广中心和1个省级精细化工中试基地。由于学科及专业结构调整较为合理,科研队伍实力增强,近几年科研经费以每年120%以上的速度增长,现已达到2053万元/年,2002年科研成果专利申请数在湖北省省属高校中名列第一。 学校未来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立足湖北,面向中南,辐射全国,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扩大办学规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支链共和办学效益;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在本世纪初,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规模较大,办学条件优良,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办学层次较高,办学特色鲜明地多科性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