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年轻教师压力调查:养家很难健康堪忧(3)
李丹初略算了一本账:因为要养孩子,一家人每月开销少说5000元,一年就是6万;养车去掉2万,其他杂七杂八加一起,年支出大约10万元。 今年是李旦参加工作的第六年,根据目前的收入,养家糊口勉勉强强,手头若再要有一些积蓄,实在艰难。为孩子积攒来日的教育费用,乃父亲职责所在,但眼下也成了一桩隐隐心事。同事中,有人已为了高薪而跳槽,投奔企业去了。 林晓东来沪9年,如今拿到手的薪水4000元左右。他也有一本账:每顿饭在学校食堂解决,花费10多元;平时很少添置新衣服,除掉交通费、通讯费、买日常用品的钱,每个月的结余大概2500元,一年下来能存下3万元。“学校提供的房子能居住11年。11年之内买不起房,那么唯此一途,离开这里。” 2012年,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廉思曾带领自己的团队在北京、上海、武汉、西安、广州5个城市,对5138名40岁以下的高校青年教师进行了一次抽样问卷调查,结合深度访谈、小组讨论等调查方法,完成了《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今天的高校青年教师,经过20来年的苦读‘修成正果’拿到学位,又在与同龄人竞争中获胜,争取到一个大学教职时,很多人却发现自己面临比原来更大的压力:外部的、内部的、同龄人的、隔代人的、学生的、老教师的。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科研经费、职称晋升、学术成果、教学评估、结婚生子,这些本身并没有关系的词语,在目前的高等教育制度下发生了复杂的因果联系。”《报告》中,廉思团队这样描述青年教师的境况。 林晓东的本科同学,不少人“房子有了,车子有了,孩子有了,发展好的已做到了企业中层。”曾经很以儿子自豪的父母,如今说话也有些变味了。有时,邻居无意间的一句话就可能伤害到他们。“你儿子是名牌大学老师,家里应该很有钱吧?”父母听到这样的话,难免会在林晓东面前发牢骚。每当这时,林晓东也会想,如果当初硕士毕业听父亲的话去考公务员,现在的生活会不会好一些?但他马上又推翻了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别人还给你钱,心理应该平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