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院校IT毕业生就业迷局(4)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胡瑞文牵头进行的一项国家级课题“大众化阶段的毕业生供求状况与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显示,目前中国“985”与“211”大学有100所左右,仅占高校总数的4%。其他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老本科院校近400所,占高校总数的16%。有600多所举办历史不长的新建本科院校,占高校总数的26%。其他1200多所为高职高专院校,占高校总数的54%。 也就是说,杨光们才是应届高校毕业生这座金字塔的塔基,他们人数庞大、面目模糊却真实影响着高校“就业率”的波动。 杨光所在的专业有67名同学,截至6月底的统计,考上研究生的有10人,在上海、江浙地区工作的有10人,留在武汉本地的有20多人,深圳的有10多人,剩下的分散在全国各地,有些家里人条件不错的托父母找了关系进了好的企业,还有些因为考研失利又不甘心找凑合的工作准备继续再考一年。 “就业率统计这个东西,其实根本代表不了什么。”湖北省某三本高校负责就业工作统计的高姓老师对本报记者表示,“尽管学校不会将就业率作为考核的硬性指标,但同类学校之间会比,同一学校不同院系之间也会比。” 据高老师介绍,她所在学校的就业率必须在每年6月30日以内完成。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被就业”和帮助学生签署假的就业协议也成为她整个毕业季的一项常规工作。“现在除了就业协议,还有一种证明学生找到工作的是就业证明,也就是对于那些不愿意开具就业证明的公司,学生也可以要求公司开一张盖有公章的就业证明,便于学校去统计就业率。” 杨光对此做法也很无所谓,“已经麻木了,我只关心我是否会找到工作,学校怎么统计就业率和我是否‘被就业’都已经没有意义。” 据高老师介绍,实际上在欧美一些国家的就业率统计方法是,在这些毕业生毕业后半年再做统计,往往那时就业率要比前者至少提升30%。“其实毕业生出去学校以后最终都会找到工作,可现实情况是我们被就业率绑架,也绑架了就业率。” 苏荣强:丽江古城找不到属于他的花香 对苏荣强他们来说,这个名闻中外的丽江古城的秋天格外寒冷——他所在系的300多位同学,仍在苦苦等待传说中的下月底的一场冬季招聘会。 9月初,记者来到丽江古城采访了苏荣强,当时他的说法是没有一个同学能成功实习。1个月后的10月下旬,他在短信中对记者的回复是仍然没有,只好无奈把希望放在2013年的第一场招聘会上。 苏荣强是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下称云大旅院)信息科学与技术系(下称信科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大四学生。云大旅院是一所三本院校,办学11年,在校生规模超过一万余人,正式跨入万人大学的行列。 |
- 上一篇: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证样本校长简历
- 下一篇:普洱学院毕业证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