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之惑:逃离工科已成趋势 成三流专业(3)
社会地位不高。纵然“高级工程师”的光环让人羡慕,但社会上,对工程师职业的价值认可并不太高。此前,中国工程院对全国5000名工程科技人员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80%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工程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一般”或“偏低”,对个人收入的满意度仅为53.75%。有近半数的科技工作者有转岗的意愿。专家表示,我国还未建立尊重工程师职业的社会文化,工程师职业吸引力较弱。 高等教育本身低成本的盲目发展。很多高校工科专业结构设置混乱,教学培养质量不合格,有些学校工科教育理论脱离实际、实践环节薄弱、产学脱节等现象普遍存在,而在最需要产业经验的工科大学教师中,80%到90%都是高学历出身却没有产业界经验的知识分子,缺乏和工业界的沟通与共同语言。麦可思对2012届部分高校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显示,2012届工学本科毕业生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为“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该比例达到了44%。而当中有87%的毕业生认为专业实习不够,21%的毕业生认为课程设计不够合理,16%的毕业生认为毕业设计不够科学。如此教学背景之下,工科学生在学校就没有学到多少知识和技能,毕业后也就难和其他人展开竞争。 流失现象需遏制 多方努力留住工科生 对工科生流失现象,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陆益龙认为,这不仅是某个教育领域出了问题,主要是源于整个社会的分配机制造成的。一些金融、经济、管理等岗位受到追捧,也是由于这些岗位的收入报酬水平较高。国外某些政府在对待那些冷门而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时,常会出台一些补偿政策,对于我国来说,政府也可以从整个社会层面加强再分配的调控力度,来弥补行业间的差距。 传统的工科形象也需要改变,“谈工色变”现象亟须扭转。现在的工科并非大众心中的重机械、低工资等印象,传统工业都在转型升级,向高科技、深加工等方向发展,当工程师并非又苦又累,得不偿失,反而是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高、精、尖的技术人才才能胜任,提高工程师的社会地位。 国外很多大学也在工科教育上进行着改变,来应对工科生源流失。卡内基梅隆大学电气和计算机工程学系要求学生除了修习核心课程外,还要选修公共政策或商学课程。“学生有选择个人兴趣的自由。”该系主任施莱辛格说,同时,这也能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市场潜力。信息化时代,拥有整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了企业寻觅的“珍宝”。所以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提供跨学科、甚至涉及多学科的教育,以培训新一代工程师。 各大学还纷纷设立由两个或多个部门甚至与合作院校提供正规的多学科高级学位。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机械工程学系、泰珀商学院与设计学院联合提供产品开发硕士学位。学生学习如何设计新产品,考虑各种产品开发所需的要素:形式、功能、市场营销和消费行为等。 |
- 上一篇: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历届毕业证样本
- 下一篇:百色学院毕业证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