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小语种人才培养喜忧参半 就业好师资紧缺(2)
短板>供求矛盾突出 虽然高校小语种培养方面有了诸多优势,但有关专家指出,云南省小语种毕业生在实践能力和专业外语的应用能力方面仍存在几大“短板”: 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许多毕业生履职后,难以很快胜任翻译工作,真正掌握会议谈判、经贸商务、农林矿产、机械设备等专业知识的高层次翻译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此外,高校学生在校修读第二专业所获得毕业证在应聘和升学时得不到足够的认可,使得高校推动培养复合型小语种人才的教学改革难,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高水平师资紧缺。全省高校小语种专业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少,教学经验丰富、高水平的教师少,年轻教师比例高,各高校师资不均衡,个别专业仅有1-2名专业语言教师,招聘时少有硕士研究生以上条件者应聘,一些专业甚至无人应聘。与此同时,东南亚、南亚语种专业教师职称晋升困难,教师职称结构有待改善。 学科专业建设滞后。我省高校东南亚、南亚语种专业发展迅速,但东南亚、南亚所属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和亚非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的建设还极为薄弱,发展水平滞后,相关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设置在高校分布稀少,分布不均,缺少相应的学科带头人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缺少有较高水平、实用的教材。 南亚语种建设更为薄弱。云南省高校开设南亚语种类专业刚刚起步,仅有云南民族大学印地语本科专业1个专业点。 对策>创新培养模式 “在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社会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已经由过去单纯追求掌握外语技能人才逐渐向追求多技能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转变。同时,随着桥头堡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和社会对外语水平高、综合知识高、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创新型外语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仅以我省目前的5.5万人为基数,云南小语种人才3年中尚有4.5万人的在学规模需要扩展,小语种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相关负责人一语中的。 为此,云南省提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鼓励高校积极探索实践创新双专业/双学位等复合型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小语种人才的综合能力。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双学位认定、跨校修读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解决双专业毕业学生在专业认定和待遇职称上的问题,从而推动小语种人才培养改革。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继续做好小语种质量工程项目,发挥小语种基地、示范点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相关高校之间通过有效的合作机制实现精品课程,优质教材资源共享。 加强小语种师资建设,通过政策和经费上的支持,鼓励高校在职青年教师赴国外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或短期进修访问,在较短时间内改善我省高校小语种教师的学历结构。 |
- 上一篇:横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历届毕业证样本
- 下一篇:南昌大学毕业证样本